全球目光聚焦食品行业。当前,食品召回事件已创十年新高,供应商问题频登头条,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。
无论是过敏原标识错误、病原体污染还是原料掺假,每一次失误都直接冲击消费者——他们往往是对信任崩塌最直言不讳的批评者。这些风险绝非理论假设,而是正在现实中上演。在单次事件即可引爆全球舆论的时代,食品行业必须持续证明其供应链不仅合规,更具韧性、透明性,并值得消费者信赖。
残酷的现实是:传统的供应商审核与风险管理方法已不足以应对挑战。若企业继续依赖静态的“一刀切”模式,将难以维系供应链的可靠性。我们需要更灵动、数据驱动的方法——通过基于风险暴露程度的供应商分级管理,制定精准的风险应对策略,确保资源聚焦于最关键环节。
失误的代价
近期事件揭示了供应链监管不足的严重后果:
- 过敏原污染:2024年末,英国食品标准局(Food Standards Agency,FSA)因无法追溯原料供应链中花生污染范围,建议花生过敏者避免食用含芥末的食品,引发消费者广泛担忧(FSA)。
- 病原体爆发:2024年10月,知名私有品牌冷冻华夫制造商TreeHouse Foods因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风险,自愿召回部分产品,随后扩大至涉事工厂生产的所有华夫饼与薄煎饼产品,暴露出信任与监管的深层危机(FDA)。
- 原料安全隐患:含肉桂苹果酱产品铅污染事件曝光一年后,媒体仍质疑全球肉桂供应链安全性,导致品牌与供应商声誉长期受损(CDC)(Verywell Health)。
这些失误对消费者、品牌与监管机构均造成沉重代价:信任崩塌、财务压力剧增、供应链网络中断。究其根源,往往是过时的风险管理策略未能适应现代供应链的复杂性。
重新审视供应商风险
多数企业自认为拥有可靠的供应商准入与审核体系,但其策略能否动态应对风险演变?在评估现有方法时,请思考以下关键问题:
- 您是否真正了解所采购原料的来源?
- 是否评估过供应链物流环节的潜在风险?
- 您的业务对供应商有多重要?是其核心客户还是边缘订单方?
- 上一次重新审查供应商风险评估标准是何时?
对许多企业而言,供应商风险评估仍是静态流程,既无法响应新兴威胁,也未充分利用实时数据。这正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键漏洞。
供应链分级管理的必要性
LRQA委托的研究显示,企业在供应商风险评估中存在显著短板:尽管38%的公司采用多维数据分析,仍有44%依赖单一传统的衡量(如原料风险分类或食品安全认证状态)。这种片面视角催生盲区,使企业暴露于风险之中。
为构建精准风险画像,企业需区分两大核心维度:
- 风险暴露度:供应商或产品固有风险,受原料产地、历史事件、地缘政治压力及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。
- 风险管理能力:供应商通过控制措施、审核与验证流程缓解风险的强度和实际效能。
通过综合评估这两个维度,企业可全面识别薄弱环节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。
LRQA倡导对供应商风险管理采用分级管理方法,确保核查与监管力度与供应商实际风险相匹配,即:
- 对高风险供应商加强审查,对低风险供应商简化流程。
- 从被动召回应对转向主动风险管理。
- 整合实时数据与外部情报,优化供应商核查方法。
- 发挥商业影响力,驱动供应商绩效提升。
分级管理不仅提升合规性,更能增强供应链韧性、保护品牌声誉并重建全链条信任。唯有超越“打钩式”审核,企业才能实施真正有效的风险策略。
行动呼吁
食品行业已无法继续依赖过时的风险管理方法。代价过于高昂。若企业不采取战略性供应商监管措施,召回事件将持续攀升,消费者信任将加速崩塌。
通过采用供应链分级管理,企业能够在风险升级为危机前预判、评估并化解威胁。是时候从合规驱动型审核转向情报主导型供应商保障——这正是我们重建全链条信任的路径。
在LRQA,我们正携手食品行业企业落地基于风险的供应商分级管理策略,以提升安全性、可靠性与韧性。您准备好迈出下一步了吗?